乡愁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人,乡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宜居宜业,这是长沙县北部乡镇金井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诠释。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在调研时曾这样评价金井:这里青山绿水,生态优美;这里金茶飘香,现代农业产业生机勃勃;这里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享受均等化服务,记得住乡愁。
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描绘中国新型城镇化蓝图前,实施“南工北农”战略的长沙县北部乡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如火如荼。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农业乡镇金井的发展逆势上行,目前24个项目正在入驻,投资金额达5.85亿元,茶香民居连片开发,昔日离土离乡的农民正在返回家园开始新生活。近日,记者走访这个茶乡小镇,探访其生态经济学发展密码。
经济现象之一:环境资源变发展资产
发展密码:坚守南工北农,舍得牺牲既得利益
从长沙驱车向东,40分钟到达金井。这里偏居一隅,常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3%,负氧离子含量比市区高4—5倍。9月10日,长沙茶乡小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并挂牌,金井城镇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进入实质实施阶段,在今后三年内将实现有效投资4.19亿元,预期将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为什么资本会青睐养在深闺的金井镇?投资人直言,因为看中了这里的环境资源。
“如果不是长沙县坚守了近十年的‘南工北农’政策,如果不是金井人的壮士断臂的勇气,金井不可能有如今的生态资源,更不能后发地吸引产业资本。”金井镇党委书记陈卫球说。
在乡镇工业大跃进的年代,这里曾遇到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发展乡镇经济而使得环境受到威胁,10多年前,镇里的制革业曾年产值上亿元,然而收入的增加却伴随着环境的破坏,金井河的水质告急。留住青山绿水成了长沙县的共识,实施“南工北农”的发展战略后,金井人毅然将曾经是纳税大户的制革业请了出去,金井河恢复了生机。如今的金井镇已是国家级的生态镇。
如何将环境资源变为发展资产,如何盘活农村资产、实现可持续发展?金井镇人走出了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即以茶等生态农业产业打基础,将二、三产业连接,以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合力打造独具品牌特色的茶乡小镇。
金井,因井得名,因茶扬名。民间传说此处明朝时期有一口水井冒出的泉水泡茶可使茶汤成金色,清香扑鼻,金井遂成地名,金井镇也因此与茶结缘。中国茶业实力第六强——湘丰茶业坐落于此。每到春茶采摘时节,金井的空气中都弥漫着让人陶醉的淡淡茶香。这茶香和绿波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品茗。随着长沙县新的“南工北游”战略的实施,“茶乡”成为一笔丰厚的资产。2015年,中国“最美茶乡小镇”——长沙县金井镇首届长沙(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湖湘第一片春茶”采摘仪式在宛如绿色波浪的湘丰茶园飞跃基地开启。
这个3700多亩的原生态茶园,也是国家级茶业标准化基地。品茗观景、骑行健身和体验手工制茶,了解湖南茶文化,让茶园变成了景区。仅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金井镇的游客人数就突破3万人次。未来,游客还能品尝到全茶宴,可在茶海中的小木屋夜宿,可在飘着茶香的汽车影院享受私人空间。
金井还有老虎,在这里,东北虎在中南最大的虎园里闲庭信步,未来还将有华南虎、孟加拉虎、白虎等老虎家族加盟。“我们将虎园建在金井就是看中了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在投资人朱豫刚的眼里,金井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他将在此打造生物生态产业链。未来投资10多亿的青山国际狩猎场将在此建设,将吸引全球的高端会员客户来此消费,“生物生态产业链的打造,最重要的一点是先生态、后产业。生态做好了,才有喜迎天下客的生态产业链经济。”朱豫刚说。
金井镇以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今,24个项目全面铺排。省市县重点工程白石洞水库已实现全面开工;投资数千万的臻美商贸综合体将在年底开门迎客;30公里国标自行车赛道将串起金井的山、水、茶园等景点,形成了观光廊道,未来还可以承接国际国内自行车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