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发源于浏阳市最东端的大围山,进入长沙城区后注入湘江,全长234.8公里。“九”是古代汉语中最大的约数,事实上,浏阳河若是从上游大溪河、小溪河算起,早就超过了九十九道湾。
狭义的“九道湾”指的是浏阳河从浏阳市进入长沙县,从东至西弯过了九道湾,经长沙县、雨花区、芙蓉区和开福区而注入湘江。
事实上,对于浏阳河“九道湾”,学界及民间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第一道湾”是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今江背镇,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转而成,古称“小埠港”。
“第二道湾”是浏阳河西北向至金洲村,再南转而成,古称“金潭河”。
“第三道湾”是浏阳河南流至座寺岭,返回浏阳市柏加镇,再逆转一百八十度向北折回至长沙县而成,古称“八斗湾”。
“第四道湾”是浏阳河流至长沙县今黄金镇仙人市早禾村后,往西南弯回至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再折返西北至长沙县仙人市境而成,古称“螽斯港”。
“第五道湾”是浏阳河西流至今长株高速公路西侧黄兴镇、跳马镇交界处的团头嘴,再北转而成,古称“团头河”。
“第六道湾”是浏阳河从跳马镇团头嘴往西北向弯回至黄兴镇,至黄兴镇与雨花区
烂泥村交界处,成为长沙县与雨花区的界河,东岸为长沙县,西岸为雨花区,河道绕过磨盘洲后不远东转,折向东北向的㮾梨镇,过㮾梨镇后又急转向西进入芙蓉区今东湖街道,形成一个梨状的大弧度的半岛,古
名“谭阳洲”,这个半岛即是今雨花区通向黄花国际机场的长沙大道的必经之地,环绕谭阳洲的这道梨形弯道为第六道湾,古称“梨江”,著名的梨江八景之一“梨江双渡”即指此景。
“第七道湾”是浏阳河出东湖街道后,穿过芙蓉区市区至今东岸街道与开福区月湖
街道交界处的苗圃南,河道受到山体的阻拦折向西北鸭子铺方向而成。
“第八道湾”是第七道湾后,浏阳河南岸为芙蓉区,北岸为开福区,至今车站路烈
士公园东门京广铁路路基,河道从西北流向急转至东北流向,流向相反的两河道之间形成狹长的半岛,酷似鸭嘴,名为“鸭子铺”,古称“长套湾”。
“第九道湾”是浏阳河从鸭子铺往东北过今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至洪山路今长沙
大学西南角,古称“洪矶滩”,以九十度角西折,过陈家渡,从“落*嘴”直注湘江,这是浏阳河最后一道湾,古称“陈家湾”,也是浏阳河进入长沙后的第九道湾。
与“大江东去”的常态不同,浏阳河向西流,一路遇山,多有折返,但仍不断绕过阻挡向西流去。因而,对长沙人来说,“九道湾”不仅一语道破了浏阳河迂回曲折的地理特征,也是长沙人百折不回个*的真实写照。
浏阳河进入长沙市区,河之两岸又一串璀璨明珠映入世人眼帘,诸如东山、东湖、东屯渡、浏阳河风光带、马王堆汉墓、月湖、年嘉湖、洪山寺、开福寺等等,古典与现代兼而有之,令人神往。还有武广高铁、隆平高科、“杂交水稻之父”等一张张明亮的名片,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创业者来这里投资兴业,浏阳河产业带呼之欲出,给浏阳河下游增添了无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