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省会次中心的星沙有了更高的目标,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人的聚合、智慧的集合。如今星沙市民在上下班高峰期驾车走三一路时会发现,保持着40至50公里的时速,基本上能一路绿灯地通过,这正是长沙县首条“绿波”带来的效果。这种先进的“交通绿波”,借鉴了曼哈顿的先进经验。它能让交通主干道瞬间“变身”绿色快速通道,从而节约燃油,减少尾气排放。“交通绿波”项目、民生健康融合服务平台等项目和可供租赁的公共自行车一起构成了长沙县“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在创新的还有海绵城市新理念,星沙城区正在结合国外一流城市的经验,通过微创新尝试让雨水“包袱”成为城市资源,构建海纳百川的海绵城市。目前城区新建的银河社区公园和人防公园的游道采用透水混凝土,并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下雨时,雨水通过表面径流,向蓄水池内汇集,再用水泵抽水浇灌花木,使雨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绿富美”启示录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长沙县要率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长沙县委书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懿文看来,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沙县实施“南工北农、分类考核”发展战略。而分类考核正是长沙县不惟GDP论英雄,走“两型引领、绿色发展”路径的一大战略举措。
“GDP代表不了人均财富,代表不了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更代表不了幸福感!”杨懿文对记者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丰厚福利已探底,地区的发展同人的发展一样,不仅需要保持每年发展的优势和劲头,还需要有努力向上冲的勇气和信心。长沙县如果不率先纠正惟GDP论英雄,如果不能实现“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如果没有科学的标尺和指挥棒,就注定无法有长远的发展。
功能分区
幸福密码1
与“分类考核”战略相呼应,长沙县划定了“南工北农”的区域版图。2008年,长沙县提出“南工北农、一县两区、分类指导”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思路,力求用1%的土地创造90%的社会财富,99%的土地用来保护生态等资源。从此长沙县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今年长沙县从“南工北农”发展战略正式升级为“五大功能区”战略,在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将全县科学划分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先进制造业区、长沙临空经济区、星沙松雅湖商务区、长沙现代农业区、黄兴会展经济区五大功能区,作为经济分类发展的主要载体,以此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零碳创新
幸福密码2
作为工业大县,我们为大气“贡献”多少碳排放,率先享受了工业化红利的长沙县人在思考自己的责任。大胆开先河地测算了全县的碳排放数据并提出了独创的“零碳县”理念。2015年7月1日,长沙县“零碳县”创建工作在法国里昂气候与地区世界峰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碳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作为中西部排名第一、全国第八的工业强县,也是排碳大县,长沙县迸发了前无古人的勇气和信心:创建“零碳县”。形成速生草种植、碳产品加工、替代化石原料发电等碳产业链,并可推动碳资源交易从虚拟走向实体。
以此为依托,全县今年将开展零碳单位、零碳社区、零碳企业等的创建。今年,一座新型生物质发电厂将在长沙县投入建设,这个发电厂吃的不是煤油等石化能源,而是以速生草为原料的碳产品。长沙县率先淘汰一千余辆黄标车、帮助一批企业降低能耗、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治理……长沙县1100亿元GDP的背后,是万元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
城乡统筹
幸福密码3
长沙县曾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据测算,养一头猪日用水量达0.05吨,排除废水0.04吨,其碳排放量相当于同期19个成年人的水平,全县最高峰时期猪粪尿日排放量超过1.5万吨。
“决不能站在垃圾堆上数票子!”长沙县委、县政府决心早定,一场以生猪养殖污染为整治重点的农村环境保卫战从此打响。目前,长沙县的生猪年存栏控制在70多万头左右。长沙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项目由1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构成,此外建成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池净化)累计5.1万个、沼气池8万个,完成卫生改厕4.8万户;长沙县每年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均占GDP比重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