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长沙窑从唐代送给我们的新春祝福

[日期:2011-01-24] 来源:  作者: [字体: ]

萧湘先生

义兴窑窑棚

    湖南文物专家萧湘说,长沙铜官窑留有文字2000字以上,各类唐人亲手所作的图画无数,诗作在100首以上……先不说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的数个第一,仅就以上内容,长沙铜官窑,就可以称得上是南方的“敦煌莫高窟”,可人们对铜官窑还了解得不够,重视得不够。

    铜官窑,这个唐代文化的弃儿,在这个新春将要回到重视和关心它的祖国文化大家庭中来。

    长沙市文物局新公布的长沙古代工业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出土的一个瓷瓶上,用飘逸的行书,写着这样一首诗:

    故岁迎新岁,新天接旧天。

    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

    这个烧制于公元825年的瓷瓶和诗作,分明就在向后世今天的我们致以新春祝福。

    铜官窑还出土有大量生肖动物瓷器,“快乐兔”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文物部门能将这些兔子的陶瓷在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相信,即将到来的兔年,将会充满更浓厚的喜庆之气。

    在2011年飞雪迎春到的时节,长沙市文物局新公布20处古代工业文化遗产,望城县达14处之多,铜官一地就有8处古代工业文化遗产。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说,从望城县陶瓷发现遗址几乎可勾勒出中国陶瓷史的线条来。

    望城的14处古代工业文化遗产全部为窑址,通过古代工业遗产的保护,望城闻名全世界的陶瓷将薪火相传,永不熄灭,长沙铜官窑研究的“新浪潮”,也可期待将迅速到来。长沙市文物局吴文峰说。

长沙铜官窑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三次浪潮

任大猛

    铜官窑第一波热潮:发现中华彩瓷第一窑

    有人认为,是萧湘和他的长沙考古队掀起了长沙铜官窑研究的第一波热潮。

    萧湘却声称:“绝对不是我掀起的长沙铜官窑研究的第一波热潮。”

    他说:“长沙铜官窑最早是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普查文物时发现的,当年参加这次文物普查的,我知道有杨桦,现在住在医院中。”

    萧湘介绍,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望城铜官镇瓦渣坪发现了古窑址,将瓷片送到故宫博物院去,引起了两位著名的陶瓷专家冯先铭和李辉柄的关注。他们两位来到长沙,认为这不是《茶经》中所说的“岳州瓷”,此处瓷窑首创釉下彩。萧湘补充说,后来的考古发现,实际上釉下彩在长沙铜官窑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过,这里首创了釉下多彩,长沙铜官窑确实是中华彩瓷第一窑。

    “就在1960年的《文物参考资料》上,湖南省文管会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名义发表了《长沙瓦渣坪唐代窑址调查记》及冯先铭先生著文《从两次调查长沙铜官窑所得的几点收获》,长沙铜官窑以釉下彩的特色与成就,为全世界注目。”萧湘说。

    其实就在湖南文物普查发现铜官窑之前,就有日本陶瓷专家三上次男等专家,分别在中东、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地挖到了这种唐代彩色瓷片,但没有人能够弄清楚它的来源地,即这种彩瓷的窑口在哪里。

    萧湘先生说,其实,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指出这种彩瓷是湖南陶瓷,但没有找到窑口,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1960年,因湖南文管会在望城铜官瓦渣坪的发现,以及在世界陶瓷界具有声望的冯先铭先生的撰文,此时长沙铜官窑已引起世人关注。

    铜官窑第二波热潮:铜官窑像报春花怒放在改革开放的春天

    与萧湘先生的说法相左的是长沙市少壮派文物专家的一些说法。他们认为,直到1980年萧湘等长沙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论文发表,才真正在全世界掀起一波长沙铜官窑的研究风。

    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力华说,长沙铜官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确实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人们想要和铜官窑的瓷器“亲密接触”,甚至是看上一眼,也几乎不可能。

    周世荣先生曾说,他在上世纪60年代,和一位姓任的省考古队职工,曾经试掘铜官窑,并且用糖从当地小孩手中换得一些铜官窑的小件。

    在周世荣之后,萧湘也在1973年后踏查铜官瓦渣坪,他看到当地农民在农事活动中,挖出来不少壶、罐、钵、碗、杯、碟等残损瓷器,当做水瓢、粪瓢、便溺用具等。他带去1956年省文管会的原调查记的手抄材料,一处一处核对察看,在草图上作出标志。由于围湖开河造田,瓦渣坪铜官窑的面貌有很多破坏与变化,他感到“不幸中的万幸”的是,“也由于望城铜官围湖造了几千亩水田,在当时风行的‘农业学大寨’中,才使山坡丘陵的窑址,免遭开造梯田而未被彻底破坏。”

    1978年早春,“望城县石渚湖堤委会作出加固堤防、疏通渠道、保护良田的决定后,要搞一次万人上堤大冬修。堤委会正式通知市文化局,说有可能会对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带来不利影响”,于是长沙市文物组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配合修堤施工开展窑址调查的报告。经市文化局批准同意,并拨款一千元,长沙文物组派往工地的考古人员起早贪黑,修堤施工队挖土挖到哪里,他们就跑到哪里“抢救”。

    这次对于铜官窑的抢救试发掘,后成为“罪状”,萧湘数年后即被“调查”,他的具体“罪状”是:“1978年12月7日该队原副队长萧湘未经请示省文化局和办理批准手续,带领黄纲正、宋少华等同志,擅自发掘长沙窑古遗址,发掘地点有南岸嘴、廖家屋场、都司坡、陈家坪、尖子山等处……”此次发掘出土遗物2223件。

    萧湘和他的考古队队友们对铜官窑遗址进行的调查试掘的成果《唐代长沙铜官窑址调查》一文,很快就出现在1980年《考古学报》第一期,这是当年中国最权威的杂志。撰文为长沙市考古队副队长萧湘,摄影和绘图则为黄纲正和宋少华。

    此时虽然乍暖还寒,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毕竟已经到来,北大、清华、南大、厦大以及西北大学历史、考古、化工等专业和轻工部科技司都纷纷来人或来信,观看实物,索要瓷片、图片资料,有的大学还由教授带领学生来现场参观考察,更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开始发生。

    1980年3月,文化部文物局主办、故宫博物院经办的《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在英国首都伦敦开幕,此展中有长沙市文物组提供铜官窑的26片釉下彩瓷片。冯先铭先生来信说,铜官窑展品反映不错,这一展览6月移至牛津。1981年9月-10月在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展出,这是铜官窑出土品第一次由政府组织在国外、境外展出。冯先铭先生给萧湘寄来在香港展出时的展览图录,图录的首页就是长沙铜官窑出土的执莲童子壶的图像。

    1980年3月下旬,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日中友好文化协会第一拨陶瓷访问团12人,以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为团长来华访问。对方提出要看铜官窑,由湖南省社科院接待,日中友好访问团指定由铜官窑调查试掘报告执笔人萧湘向访华团作介绍。日本友人并未获得去窑址的机会,但文物组发掘的彩瓷标本已令他们十分满意,三上次男先生此后想去窑址参观再到长沙两次,但皆未能如愿。

    1980年春,由文化部文物局等国家有关部门专家组成“中国陶瓷全集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全集》,原本没有铜官窑专辑的计划,是见到《唐代长沙铜官窑址调查》发表后,确定增编铜官窑专辑,经萧湘执笔,1982年2月《中国陶瓷全集·长沙铜官窑》日文版在日本出版,三上次男先生撰文热情推介,而中文版《长沙铜官窑》于1985年4月在上海出版,这是长沙铜官窑首次出版的中、外文图录专辑。

    1983年3月-12月,省博物馆、省考古所、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组成长沙窑联合发掘小组,挖掘了760平方米,出土了7211件共70种器型的陶瓷。在此次主动考古发掘中,长沙窑发现了铜红釉,瓷器中最早的中国红突显于世,引起湖南考古界的欢欣和世界的一片惊奇。参与本次发掘的有金则恭、高至喜、熊传薪、黄纲正、何介钧、周世荣、周一兵等13人。1986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局将长沙窑列为国家“七五”重点课题研究计划。

    铜官窑第三波热潮:“黑石号”沉船打捞起长沙窑惊世的辉煌

    据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力华介绍:今天,长沙铜官窑的收藏集中在几部分手中,收藏长沙窑瓷器最多的地方在新加坡“圣淘沙”,共计有长沙窑瓷器56500件,比各地收藏量的总和都要多;收藏量居第二位的为长沙市博物馆,馆藏在4000件以上;其次,则为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长沙市考古研究所及各地、各国博物馆;此外,有部分藏品在民间收藏家手中。

    王力华说,新加坡之所以收藏有巨量的长沙窑瓷器,一切只因该国“圣淘沙”整体购买1999年德国人沃特法在印尼勿里洞岛外海从“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中国唐代瓷器。

    印尼海域的“黑石号”沉船船体内完好保存有67000多件中国唐代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就有56500件。

    “黑石号”沉船长沙窑瓷器的打捞再度掀起铜官窑的热潮,再次印证长沙窑是唐朝最大的外销瓷生产地。同时,也证明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可与陆上“丝绸之路”比肩的“海上陶瓷之路”。长沙窑与世界的关系,在本轮热潮中,就此初步有了一个答案。

    长沙市文物局吴文峰称,本次与另外13处工业窑址一同公布保护的长沙铜官窑遗址,占地面积约300000平方米,该遗址现保存烧窑遗址46处,其中更有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谭家坡一号龙窑;瓷土矿洞19处。长沙铜官窑以其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制作技术的发明、首创独特的陶瓷装饰艺术和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创举而盛名于世,被誉为“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成就”、“湖南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长沙市“十一五”规划和文化重点工程。长沙铜官窑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生产技术、陶瓷装饰艺术、湖湘文化以及对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我们所不知的铜官窑儿童世界

任大猛

    对于长沙铜官窑已有众所周知的众多之“最”的赞誉,如最早发明釉下多彩,使长沙成为最早对外开放口岸之一,有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古龙窑,最早发明铜红釉烧制,最早的釉下彩绘,最早开创模印贴花,最先在陶瓷中涉足商业广告语、最先创釉下彩诗文题记、最先涉足货主订购题记、最先涉足商品价格铭文……

    湖南文物专家萧湘却提示,长沙铜官窑,更有一个神奇的儿童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专为儿童制作的学习文化用品,比如砚池,砚池旁有两个穿孔,专用于儿童插笔;又有趣味镇纸、笔洗、砚滴、笔舔等等。

    铜官窑的瓷器中更发现有大量的儿童玩具。萧湘归纳为六类。一类是嘘嘘叫的,比如各种鸟兽型陶瓷哨笛;二是猜猜手的,各类猜拳用的器具;三是排排坐的,指小人偶;四是转转飞的,有圈有环,系上绳子,用来甩着玩;又有叮当响的,碰击发出响声;还有蹦蹦跳的。

    萧湘认为长沙铜官窑瓷器既有歌舞戏的表现,又有诗书画,还有吃用玩的,当然也不妨出现自己给自己吆喝一下的广告。

长沙文物专家眼中的铜官窑

    黄朴华:杜甫诗中记录了铜官窑为什么突然兴盛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参加过近十余年来长沙铜官窑的数次保护*发掘。他说,有时打探方,他就整天站在水里去打捞唐代美妙绝伦的绚丽。

    黄朴华说,在中国陶瓷界向来有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的说法,而唐代长沙出产的却是与之可以三足鼎立的彩瓷。中国制瓷业因为长沙窑,而进入彩瓷时代,同时长沙窑也第一个把诗书画艺术完美地融合到瓷器中。

    长沙窑的产生和发展,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来说,虽然有迹可寻,但是长沙窑的突然兴盛,在中国内陆腹地一度绽放出震惊世界的璀璨,正与杜甫诗歌《江南逢李龟年》的历史背景一样,当年,大唐帝国最好的乐工之一李龟年来到了长沙,可以想象,因为安史之乱,北方的战火烽烟,使中国北方一流的瓷工以及文学家、艺术家都赶到了长沙来。安史之乱为长沙窑膛里加了把给力的燃料,长沙窑熔南北中外于一炉,由此烧出了一个中国全新的瓷器时代。

    吴松庚:长沙窑的陨落也因为海湾地区本身爆发灾难

    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海关查获大量铜官窑走私文物。此时,铜官少数村民正在大肆盗挖文物,一只铜官窑小件“抱鸡婆”瓷器,村民卖给文物贩子仅售5角钱,文物贩子转手到广州即达1500元。 长沙由此开展大规模严厉打击盗掘盗挖铜官窑行动。长沙市公安局和文化局联合执法,时在文化局工作的吴松庚便来到了铜官瓦渣坪。经过半年多的工作,最后,吴松庚押运着收缴来的一卡车铜官窑文物回到长沙。

    现为长沙贾谊故居负责人的吴松庚一直对铜官窑的研究有相当兴趣。他认为长沙铜官窑之所以衰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大一统局面不复存在,长沙窑瓷器外销受阻,从而导致长沙窑的衰落。同时吴松庚也提出,其实,长沙窑瓷器运往中东的重要港口城市、波斯湾繁华的西拉夫城在977年被地震摧毁。同时从9世纪70年代开始,起来造反的非洲奴隶掠夺了海湾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和伍布莱,海湾地区与远东地区的贸易由此大大衰退,这对于中国外销瓷业来说,显然也是巨大的灾难。

    望城县14处古代工业文化遗产

    (古窑址类)

    赵公凼窑址          晋

    誓港窑址             唐

    长沙铜官窑遗址  唐至五代

    厂塘窑址              唐

    管家塘窑址          唐

    鱼尾洲窑址          宋

    短坡窑址              宋

    窑头冲窑址          宋

    瓦窑塘窑址          元

    外兴窑遗址          明

    贡兴窑遗址          明

    仁兴窑遗址          清

    义兴窑                 清

    湾坡塘窑址          清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